论述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的定义:存在于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组织管理实施和管理效果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管理环境研究的必要性: ①外部环境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必然会限制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②环境差异性要求必须随时研究管理环境。 ③环境的动态性要求必须随时研究管理环境。 ④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给组织带来两重性质的不同影响(一是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二是环境在变化中会对组织生存造成某种不利的威胁) 管理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管理者具有选择作用 ②环境对管理的各个职能具有影响作用 ③管理活动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内部环境:组织文化;组织经营条件 外部环境:一般宏观环境PEST;任务具体环境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把环境分为:天、地、彼、己、顾客。 管理者应该如何做:认识了解环境;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主动改变内部环境 第三章 道德 1常见的道德观有哪些? ①功利主义道德观②权利至上道德观③公平公正道德观④社会契约道德观⑤推己及人道德观 功利主义道德观:完全按照成果的大小或成果的好坏制定决策的一种道德观。 权利至上道德观:尊重和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力的道德观 公平公正道德观:要求管理者客观、公平、公正的对待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观。 社会契约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这种道德观实质上是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变种。既不符合权力至上的道德观,也不符合公平公正道德观的基本原则,但却能大幅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契约论的道德观有其深刻的局限性,因为契约具有很强的情景特征,在很多场合是相关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而且,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契约主义的泛滥,会导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 7合乎道德管理的特征有哪些? (1)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2)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不仅把人看做手段,更把人看做目的 (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具有自律的特征 (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8影响道德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①道德发展阶段②个性特征③组织结构④组织文化⑤问题强度 9管理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六个阶段是什么? 第一层次为前惯例阶段。它包括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和只在符合你的直接利益才遵守规则两个阶段。 第二层次为惯例阶段。它包括“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和“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两个阶段 第三层次为原则阶段。它包括“尊重他人的权力,置多数人的意见与不顾,支持不想干的价值观和权力”和“遵守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反了法律”两个阶段 10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得出那些结论? (1)人们一步一步的一次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 (2)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上,也可能倒退和堕落 (3)多说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上,也有少数人能始终坚持自己信奉的原则,出淤泥而不染 11组织结构对管理道德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2)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3)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4)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12改善企业的道德行为有哪些途径?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4)设定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13高层管理者如何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高层管理人员自己就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至少是一个以高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人,而不只是一架会赚钱的机器。 (1)高层管理人员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 (2)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奖惩机制来影响员工的道德行为 (3)高层管理者要勇于承担责任 14传统经济学观点与社会经济学观点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传统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为股东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成其为企业,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责任 社会经济学观点则认为: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15企业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表现怎样? (1)工业化初期:股东利润最大化 (2)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 (3)工业化后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 (4)后工业化时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16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十分丰富和广泛,除法律规定的行为规范外,所有可能影响社会福利的企业行为均应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之内。大体可以体现在五个方面:①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②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③社区福利投资④社会慈善事业⑤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各职能之间间的关系: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和计划的问题,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②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③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第四章决策 1.决策的概念及其理解。 概念: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组织或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的过程。 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尽管各人对决策过程的理解不尽相同。过程包含6个步骤。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决策的类型有哪些? (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 (2)按决策的重复程度或所涉及的问题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的多寡划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4)按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划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5)按决策者的手段划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3比较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各自具有的优缺点。 个体决策的优点:①果断性强②责任明确③决策成本低 个体决策的缺点:①决策缺乏连贯性②决策的可实施性欠缺 群体决策的优点:能更大范围的汇总信息;能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能得到更多的认同;能更好地沟通;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群体决策的缺点:决策所用的总时间一般比个人决策要长;过多的依赖群体决策,会限制管理采取迅速,必要行动的能力;容易出现责任不清的问题 4决策的特点 ①目标性②可实践性③可抉择性④满意性⑤决策的信息依据性⑥过程性 5.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要使得决策达到最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据此控制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来讲,原因有: (1)决策者很难获得决策需要的全部信息 (2)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3)决策者很难准确的预测出方案将来的结果 (4)决策者评估并选择最优方案的代价相对较大,经济上不合适 6.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何种发展? (一)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从而逐渐被更为全面的行为决策理论所代替。 (二)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其他学者对决策者行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这是因为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想像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所谓知觉上的偏差,是指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决策者仅把问题的部分信息当作认知对象。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决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三、新发展的决策理论: 继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之后,决策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发展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组织是由决策者及其下属、同事组成的系统。整个决策过程从研究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开始,继而确定组织目标、设计可达到该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比较和评估这些方案进而进行方案选择,最后实施决策方案,并进行追踪检查和控制,以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最新的决策理论对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原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组织机构的建立同决策过程的联系等都作了精辟的评述。 当今的决策者应在决策过程中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规范化的程序,应以系统理论、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并辅之以行为科学的有关理论。这就是说,最新决策理论把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它所概括的一套科学行为准则和工作程序,既重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又重视人的积极作用。 7、决策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每一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诊断问题或识别机会:在这一步骤中,管理者鼻血特别注意:要尽可能精确的评估问题和机会;要尽力获取精确的、可信赖的信息,并正确的解释他;同时,需要注意处在控制之外的因素也会对机会和问题的识别产生影响。 (2)明确目标:所要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因为目标的这两个方面都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 (3)拟定方案:这一步骤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提出备选方案时,管理者必须把其试图达到的目标铭记在心,而且要提出尽量多的方案。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需要从多种角度审视问题,这意味着管理者要善于征询他人的意见 (4)筛选方案:管理者起码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势/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如所要的质量)并仔细考虑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另外,管理者必须仔细考察所掌握的全部事实,并确信自己以获取足够的信息。 (5)执行方案:管理者要明白,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管理者还要明白,方案的执行将不可避免地会给有关各方面带来变化,一些人的既得到利益可能会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管理者善于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损害只是暂时的,或者说是为了组织全局的利益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可能的情况下,管理者还可以拿出相应的补偿方案以消除他们的顾虑,化解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管理者更应当明白,方案实施需要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6)评估效果:用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则要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偏差的发生与决策过程中的前四个步骤有关,那么管理者就应该重新回到前面四个步骤,对方案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使调整后的方案更加符合组织的实际和变化的环境。如果发现偏差是由方案执行过程中某种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造成的,那么管理者就应该加强对方案执行的监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已经出现的偏差不扩大甚至有所缩小,从而使方案取得预期的效果。
|